24K小说网 > 夫君来自末世 > 135. 传开 晋王到底只是个王爷,如今的皇帝……

135. 传开 晋王到底只是个王爷,如今的皇帝……


皇帝眼睛不好,不是自己看书的,而是让人将书念给他听。

他听了许久,其实也就听了两本,还剩三本书没听。

他已经累了,没有精力去听,就让人把书放在一边,躺在床上闭目休息。

他之前就对晋王咄咄逼人的态度感到不满,听了两本书之后,不满的情绪更是达到顶点。

张志儒确实做了错事,他之前有想过要惩治张志儒,但现在他开始考虑要怎么保下张志儒。

贵妃和吕庆喜悄悄地离开皇帝的寝宫。

贵妃道“那些百姓是真的惨,唉”

贵妃姓柳,她是贫苦出生的,还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

迟迟没有生下儿子的爹娘对她并不好,还给她起名叫“别来”。

之后,她才七八岁,就被爹娘送去富户家当丫鬟。

大齐选秀都是从民间选的,被选中的女子进宫之后虽然有可能当妃子,但大概率是当一辈子伺候人的宫女,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

但她身不由己,就被送去了,还选上了。

她进宫的时候十五岁,啥也不懂被分去照顾才十三岁,在宫里无人关注的皇帝,然后跟着皇帝,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

这十几年,她的日子过得极为富贵,但早年的经历,却也让她知道百姓不容易。

“老百姓自古就惨,”吕庆喜倒是已经不伤感了,只道,“娘娘,您照顾好陛下,陛下他最是心软,接下来指不定就要夜不能寐”

他家陛下是个好人,心肠特别软。

这不,只是几本书,就改了他的主意。

不过这书写得实在好吕庆喜舔了舔自己嘴唇,他觉得要是京城的人都看过这书,肯定没人会同情娄家人。

跟贵妃说了一会儿话,吕庆喜就出了宫。

书是木掌柜送进宫的,他立刻让人把木掌柜找来。

木掌柜没耽搁,带着常端去见吕庆喜。

常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进行得这么顺利。

来京城之前,他以为见到吕庆喜很难,结果他到京城的当天晚上,竟然就见到人了

吕庆喜在民间的名声并不好,常端有点怕这人,他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去看,然后就听到一个尖利的,跟常人不同的声音,开始问他临湖县的事情。

常端是临湖县本地人,再加上张知府审讯娄家人的时候,他全程参与他绘声绘色地说起临湖县的情况来,说到动情处,声音都哽咽了。

“你献上的书,可有多拿几本”吕庆喜问。

这书他觉得应该马上找人去印刷或者抄出来

常端道“千岁爷,我们一共带了一千套书进京,加起来五千本,我身边只有两套,剩下那些,已经有人去四处分发了。”

吕庆喜愣住,他正想找人去印,结果这人已经带来这么多书了“跟你一道进京的人在哪里”

“千岁爷,我也不清楚他在哪里,进京之后我们就分开了,但他肯定会将书分发出去千岁爷,这书的故事都是能拆开的,您可以找人抄录,再找说书先生去酒楼茶馆念一念。”常端抬起头,希冀地看着吕庆喜。

吕庆喜是能听进去别人的话的,闻言道“这主意不错。”

常端发现吕庆喜没有传闻中那么可怖,又道“千岁爷,您还可以找人排些戏文,比如张知府怒斩严县令之类,演给百姓看”

吕庆喜听着觉得有点熟悉“你说的这个,张志儒好似在禾兴府干过我记得他专门排了戏文夸自己。”

常端有些尴尬“那不是张大人干的”

吕庆喜冷哼了一声“你们准备的倒是充分,都把五千本书带进京城了张志儒好得很啊,连我也利用上了想让我给他扬名是吧”

“千岁爷,张大人他绝无此意,都是我自作主张”常端不停磕头。

常端很害怕,木掌柜对吕庆喜有些了解,却知道吕庆喜没生气。

其实他们都清楚,眼前这人应该不是张志儒安排的,不然张志儒哪用得着在临湖县大肆杀人他安排一些人把书送到京城,娄家和严县令就完蛋了

群情激愤之下,晋王肯定会大义灭亲。

而且张志儒应该也不愿意求他们。

木掌柜也不管一直磕头的常端,对吕庆喜道“千岁爷,您想不想让张志儒吃个亏”

“珍珠你有什么主意”吕庆喜立刻问。

吕庆喜心里清楚,常端给他出的主意很好,事实上,他就是打算这么干的。

但他心里不痛快。

他不喜欢张志儒张志儒之前还骂过他

他凭什么找人写夸张知府的戏文都还没有过夸他的戏文

“千岁爷,您可以对外放话,说张志儒去禾兴府,是您的主意,说他是您的人,”木掌柜笑起来,“本来就是千岁爷您听说了临湖县的事情,才让他去禾兴府的,不是吗”

吕庆喜听完确实啊就是这么一回事

木掌柜又道“千岁爷您帮张志儒翻了案之后,肯定所有人都会信了这话到时候张志儒百口莫辩,就这么成了您的人了”

木掌柜这么说,是为了让吕庆喜帮张志儒。

没有吕庆喜帮忙,就算有这书,用处也不大

此外,张知府被人误以为是吕庆喜的人,他们再运作运作吕庆喜说不定能借此改善名声,收拢一批读书人

她想对付晋王,只能靠吕庆喜。

“好主意”吕庆喜一想到张志儒明明很讨厌自己,却被所有人都误以为是自己的人,就一阵暗爽。

关键是这么处理之后这功劳就到了他头上了

正好陛下补写了密旨到时候他就跟人说他和张志儒的矛盾是装的,就为了借机贬张志儒的官,把张志儒送去禾兴府。

张志儒去之前,他还求陛下写了一份让张志儒便宜行事的密旨

这么一来,张志儒就只是个帮他办事的了

还有这书

吕庆喜问常端“这书是谁写的”

常端听到木掌柜说要让张知府吃个亏的时候,被吓了一跳,连连磕头求饶。

但听到后来这位木掌柜,好像是在帮张知府

现在听到吕庆喜的话,常端道“千岁爷,我也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只知道是个游历路过临湖县的读书人所写。”

黎青执不想让人知道这是他写的,他自然不能将之泄露出去

吕庆喜听到这话,又问“那这是谁印的”

“回千岁爷,是小人找人印的。”

吕庆喜一拍手,道“这书是我让你印的,知道吗你是我安排在临湖县的人,查探到临湖县情况之后,按照我的吩咐,千里迢迢印了这书送到京城”

吕庆喜说到这里,脸上带了点威胁。

这功劳他要了这人要是不听话,呵呵

“知道知道,这书就是千岁爷您让我印的,都是千岁爷您的主意”常端立刻道。

常端本人对吕庆喜没有偏见。

吕庆喜是太监又怎么样在他看来吕庆喜比晋王好多了

至少他没听人说吕庆喜残害百姓。

外面的人说的最多的,还是吕庆喜独揽朝政,代替皇帝批奏折之类。

而且他想救下张知府,但他更想找晋王报仇。

跟吕庆喜一番交流,常端已经发现了,吕庆喜很讨厌晋王。

常端一直都是个能说会道的,脑子也活络,他朝着吕庆喜磕了一个头,对吕庆喜道“千岁爷,娄家和晋王害我家破人亡,我父母妻子全死在娄家手上,自己也被卖到采石场,险些没命千岁爷,我跟晋王有生死大仇,能为千岁爷效命,是我的福气”

吕庆喜起初以为常端是为了张知府来的,还想着他坑了张知府一把,这人说不定会恨他。

毕竟那些读书人都挺在乎名声的,不想跟他这个阉人牵扯到一起。

结果常端这么一说原来这人跟晋王有仇

秒啊

吕庆喜亲自把常端扶起来,亲热地跟常端说话。

常端就这么用短短一天的时间,三级跳成了吕庆喜的人。

“你会点什么”吕庆喜问常端。

常端道“千岁爷,小的祖上是御厨,开过酒楼。”

“酒楼啊正好我手底下有一个酒楼,就给了你吧”吕庆喜道,又让木掌柜带着点常端。

木掌柜欣然应允。

常端像她一样,跟晋王有仇她现在对常端充满好感。

木掌柜让常端今天住她那里,明天先跟着她去认认人,后天再去接收那酒楼。

常端又想跪下道谢。

木掌柜扶住他“都是为千岁爷办事的人,你可不用跪我”

跟常端聊过之后,吕庆喜连夜找来一些识字的人,开始抄那沉冤录。

虽说他这边只有一套书,但多找一些人把书拆开了抄,一晚上过去,一套就能变成好几套了

他手底下有印书作坊,明儿个还能让印书作坊那边排版印刷。

晋王的舅舅干了缺德事儿,他一定要帮着宣扬宣扬

吕庆喜虽是个阉人,但身体非常好,精力充沛。

他忙忙碌碌干了不少事情,这一晚上都没睡多久,第二天却依然神采奕奕。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昨日被人送了沉冤录,或是捡到沉冤录的人,有些看完之后一夜未睡,觉得心里堵得慌,今天也就没什么精神。

没想到普通百姓,竟然如此凄惨

那娄家简直不是人

普通人只是为故事中的人哭泣,一些想得深一些的人,却从这些故事里,看到了大齐的危机。

比如说权贵圈地。

那个举人开的学堂里学子不再讨论回祖籍参加科举的事情,而是说起了沉冤录来。

“昨天我回家之后大哭一场,我祖父被吓了一跳,专程来看我,也因此看到了那书我祖父屋里的油灯,昨天亮了一晚上。”

“我把那书给我爹看了,他看的时候一直叹气。”

“那乌四娘实在太惨”

“乌四娘乌四娘是谁”

“我那书里没有乌四娘”

“我那书里也没有”

几人聊了聊,才发现他们拿到的书里的案子竟然完全不一样

那几本书的开头都是一样的,他们还以为内容也一样,没想到完全不同

所以别人的书里都写了什么他们想看

昨天在茶楼里聚会的那些读书人,今日又在茶楼相聚。

“昨日那书,真是让人看得难受。”

“看了这书,我才知道那些老百姓吃的都是什么。”

“之前我还取笑有些人何不食肉糜,原来我也是。”

“也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

“不管这书是谁写的,娄家和那严县令,当真该死”

“前几天京城铺天盖地,全是说张知府不好的晋王当真是一手遮天。”

“幸好张知府做事果断,出手砍了严县令还有娄家不少人,不然有晋王在,娄家说不定会逍遥法外”

“这娄家圈地的事情”

聊着聊着,他们也发现每本书上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既如此交换了看

莲花巷,昨日从乞儿手上接过书的两个官员带着书来到他们当值的地方。

最近陛下身体不好,没有上早朝,但他们这些小官,还是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忙了一会儿他们趁着没人,将手上的书扔出去。

不久之后,就有人看到了那两本书“咦这是哪来的书怎么这么丑”

好奇过后,这些人翻开书看起来

与此同时,冯大依然在送书。

他来到一个酒楼,正物色合适的人想要送书,突然听到酒楼的说书先生开口“诸位,这人世间,总有一些人命途多舛,今日我便给你们讲一讲那乌四娘的故事”

冯大愣住。

乌四娘,这不就是沉冤录里的一个人吗

而他刚想到这一点,就见那说书先生拿出一些纸张,开始读沉冤录里乌四娘的故事。

冯大被惊住,没想到这么快,竟然就有人在酒楼里读黎青执写的案子了

他又惊又喜,连忙找了店小二,拿出五本书来,让店小二交给说书先生。

办完这事儿,他转身就走

这说书先生是吕庆喜的人。

他只拿到了乌四娘口述的冤案,本来还想着念完这个案子之后,就没案子念了,没想到竟然有人送了他一整套的书

那还等着干什么继续念啊

这人念完乌四娘的故事,又开始念别的故事。

有人不满“你们这酒楼怎么回事好好的怎么有人念这么凄惨的故事”

但也有人泪流满面“别停,继续念”

还有人意识到这说书先生说的到底是什么了“那临湖县百姓,当真如此可怜”

“难怪张大人要杀那么多人”

“那娄家人竟然装无辜”

“我就知道张大人没有公报私仇你们也看到了,没犯过事的女人孩子,张大人一根毫毛都没动”

“依我看,这娄家满门抄斩都不为过”

晋王的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没多久,就有人来驱赶那些说书先生。

但吕庆喜安排了人看着这些说书先生,晋王的人刚想动手,吕庆喜的人就来阻拦了“这说书先生不过是说些真人真事,你们凭什么动手”

他们护着那些说书先生,说那些说书先生只是说了些真事,若是有人动手,那人必然不怀好意,说不定是想要谋逆。

晋王的人不敢再动手。

晋王到底只是个王爷,如今的皇帝还在呢

大齐的京城被称为应天府,应天府的府尹不敢得罪晋王,但他也不敢得罪吕庆喜,自然也就不会帮晋王抓人。

于是,那些说书先生,也就继续说着故事。

而这个时候,一套整整五本的书,已经被放在晋王面前。

冯大送出去的书到底不多,昨天晚上,晋王并不知晓这件事。

但今天吕庆喜都安排说书先生到处去说这故事了晋王的人很快就将这一套书搜罗齐全,送到晋王面前。

晋王翻开这书看了看,想也不想就一脚踢向面前跪着的人“这书都被印刷出来了,吕庆喜还安排了人去茶馆酒楼四处宣扬你们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

被踹翻的人爬起来重新跪下“王爷,之前京城没什么消息”

“没消息难道这些书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晋王火冒三丈。

他为了对付张知府,这段时间一直跟人宣扬娄家人的无辜。

这时候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本书这不就是在跟人说,他之前说的都是骗人的

晋王脾气很差。

他年少时,老晋王把持着朝政,以至于他的待遇比当时的皇帝还要好。

当时,全国各地的好东西皇帝还没有用上,他已经用上了。

那时候的他说不出的嚣张,总觉得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

毕竟他爹就他一个儿子,平日里都是哄着他的。

结果他爹突然去世他的地位瞬间一落千丈,很多年里,不得不卑躬屈膝地讨好皇帝。

晋王觉得憋屈极了,脾气愈发差,这几年意识到自己会是下一任皇帝之后,更是不再收敛。

晋王又踹了来送书的下属几脚,让这人滚下去,然后找来幕僚,商量接下来要怎么做。

晋王府因为这么几本书,闹得人仰马翻。

与此同时,燕郡王府,燕郡王也看到了这些书。

燕郡王是当今皇帝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大齐皇室凋零,总共没几个人,按理燕郡王是能被封为亲王的。

但燕郡王的娘,先皇最宠爱的皇贵妃,她给当今皇帝下了毒,害当今皇帝身体受损,再无子嗣。

要不是先皇逼着当今皇帝发誓,让他留燕郡王一命,燕郡王早就死了。

当今皇帝是个心软的,老晋王死后,他并未追究现在的晋王。

但他对燕郡王,却厌恶到了骨子里。

老晋王虽然仗着摄政王的身份这把持朝政,让皇帝没办法掌权,但他并没有对皇帝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

燕郡王的娘就不一样了,那位皇贵妃一直将皇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以至于当今皇帝年少时,明明是皇子,日子却过得极为艰难。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他生了病,竟然没有炭火用最后是吕庆喜去御膳房撒泼打滚地闹,才抱回来一些木炭,让他得以撑下去。

也因此,对皇帝来说,吕庆喜是不一样的。

说起来,也不知道皇帝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

那一年,宫里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有了天花。

皇帝和皇贵妃的长子都得了天花,皇帝被吕庆喜照顾着熬了过来,皇贵妃的长子却没了。

之后先皇病重,皇贵妃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燕郡王还在襁褓之中

先皇很宠爱皇贵妃,早年是想将皇位传给皇贵妃的长子的,但那孩子得天花死了

燕郡王还小,也不知道能不能养大,再加上皇贵妃干了不少过分的事情,让朝中大臣对她极为抵触

先皇封了当今皇帝为太子。

然后,皇贵妃给当今皇帝下了毒。

先皇可以无视皇贵妃对自己儿子的亏待,但受不了皇贵妃毒害自己儿子,再加上当时先皇病重,对容貌依然娇艳的皇贵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先皇下令让皇贵妃殉葬,并以此为条件,让皇帝发誓放过燕郡王。

面对病重的父亲,皇帝答应了,不过那之后,他就对燕郡王不闻不问。

皇贵妃害他身体孱弱没了子嗣她是皇帝最恨的人。

她也是吕庆喜和柳贵妃最恨的人。

燕郡王比当今皇帝小了二十岁,如今才二十出头。

柳贵妃的相貌在民间还算不错,跟京城的贵妇一比,看着就很一般了,先皇的皇贵妃却不同,那是个国色天香的大美人。

燕郡王很像她,长相极为俊美。

虽然皇帝无视了燕郡王,但燕郡王文采出众相貌英俊,在京城很受关注,甚至有不少大家闺秀对他情根深种。

只是皇帝不管他的婚事,他自己也不提一直到现在,他都还没成亲。

燕郡王的书房里,只有燕郡王和他的老师在。

两人一起看手上的书,看着看着,燕郡王道“我真是小瞧了吕庆喜。”

燕郡王的老师也道“他确实有些本事。”

“先生,接下来我们要如何做”燕郡王问。

燕郡王的老师道“自然是帮着吕庆喜,将晋王身上的口子撕得更开”

“那我们,也找人宣扬一番这书”燕郡王问。

“就该如此”燕郡王的老师眼里满是激动“王爷,我们的机会来了”

皇帝太厌恶燕郡王了,燕郡王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他学识渊博,处处比晋王出色,也比自己的皇兄出众,可就是因为一些陈年旧事,他跟皇位无缘。

他怎么可能甘心

这些年,他做了很多事情,但皇帝从未多看他一眼。

这些年,晋王做了很多糊涂事,但皇帝依然没有放弃晋王。

他一度觉得自己没指望了,可现在

其实他不用得到皇帝的好感,不是吗

只要晋王难当大任,朝中官员会注意到他,到时候,皇帝不选他,又能选谁呢

宗室里就没有像样的成年男人,要是选了个孩子,谁知道那个孩子能不能长大

燕郡王勾起嘴角,联系自己的手下,让他们给晋王找麻烦。

同一时间,木掌柜带着常端出了门。

“与你一同来京城的那人是个人才,不过一天时间,他就已经送出去很多书。”木掌柜心情很好地看向常端。

常端笑了笑“他确实聪明。”冯大是之子,却能认字这本就说明他不简单。

“不过他在京城人生地不熟我已经让人去抓他了,应该要不了多久,就能把人抓回来。”木掌柜笑道。

常端“”

木掌柜带着常端去认人的地方,就是沈家商队租下的仓库。

正好今天吕庆喜手下的掌柜都要去沈家商队那边选货物,她这时候带着常端过去,能一次把所有人都认全。

沈家商队到了京城之后,就租下了一个大仓库,里面放了很多货物,

其实货物是可以放在船上的,但这边的码头不大,他们的船不能长时间在码头边停靠

这会儿,仓库里,大家正羡慕吴白川“老吴,你运气真好,我们的货还一样没卖出去,你的货就已经卖了大半。”

“全靠木掌柜看重。”吴白川道。

“你那些货也确实不错,样式很新颖,我在省城看到过,当时还好奇这货是哪里来的。”有人道。

其他人也纷纷表达自己对吴白川的羡慕。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也有人看吴白川不顺眼“老吴你这次的生意做得不错,就是太不谨慎了,竟然带了个同乡来,还让你那同乡攀上了木掌柜这生意现在是你的,以后可就说不定了”

吴白川带了两个同乡来京城,结果昨天木掌柜找他做生意,他的一个同乡横插一脚直接被木掌柜带走的事情,已经在商队里传开了。

商队里的人闻言,都有点同情吴白川。

吴白川心里其实也不太舒服,常端和冯大借着他的船来到京城,结果直接抛下了他

他们正说话,就见吕庆喜手下的那些掌柜来了。

这些人来了之后,就跟吴白川等人寒暄起来,正寒暄着,木掌柜姗姗来迟。

这些掌柜又纷纷去跟木掌柜打招呼。

至于吴白川,他惊讶地看着木掌柜身边的人。

常端之前的穿着打扮非常普通,现在却穿了鲜亮的新衣服,整个人看着变了个样。

这也就算了,他还听到木掌柜指着常端给人介绍“这位是段掌柜,他是千岁爷新收的人,千岁爷刚得的那个大酒楼,以后就交给他打理了”

常端怕连累常瞻和自己的女儿,出门之后一直说自己姓段,叫段晋。

这会儿吕庆喜的手下听了木掌柜的介绍,纷纷跟他打招呼“段掌柜好”

与此同时,沈家商队里的人好奇起来“这段掌柜是哪里来的木掌柜对他这么客气,看起来他很受吕公公的看重。”

吴白川“”

常端这时候道“我是江南人,初来乍到,还望诸位多多关照。”

他们寒暄过,常端又看向吴白川“吴掌柜,来京城的这一路,多亏你照顾了”

吴白川连忙道“我也没做什么。”

他是真的没做什么,要知道眼前的人借他的船进京,是给了他钱的。

“吴掌柜,我这几日会有点忙,等过几日,我请你吃饭。”

“不用不用。”吴白川连忙道。

“要的,我还有事想麻烦吴掌柜。”常端道。

常端跟吴白川说了几句之后,就又在木掌柜的介绍下,认识了带队的沈家人。

至于其他人他们身为吕庆喜的人,可不用一一认识。

之前觉得吴白川可怜的人,这会儿都有点茫然。

他们竟然担心吴白川的同乡抢生意吴白川那个同乡多厉害啊,才一天时间,就成了吕公公的人

而这样的感触,吴白川是最深的。

他之前就觉得黎青执深不可测,现在看看果然如此

他可是看到了的,这个段晋对黎青执特别恭敬,一副完全听命于黎青执的样子。

段晋能成为吕庆喜身边的人,大概率是靠黎青执的指点

黎青执猜出沈家船队的靠山是吕庆喜之后,就立刻安排了人跟着进京,然后直接搭上了吕庆喜

吴白川不敢往下想,只是愈发肯定一件事不能得罪黎青执。

幸好,他之前虽然怀疑过段晋,但并没有做过什么失礼的事情,段晋应该不至于记恨他。

吴白川深吸一口气,总算冷静下来。

常端和冯大在京城努力折腾的时候,崇城县新码头附近的某个宅子里,传出了诱人的香味。

常端和冯大离开崇城县已经半个月,就是在这半个月里,常瞻做好了开卤味店的准备工作,开始做卤味了

之前黎青执做卤味,用过的卤汤是扔掉的,但开卤味店的话一般来说那一锅老卤,是能传承百年的。

当然现在想这个有点远。

这会儿,铺子里的劳工,正在熬煮他们的第一锅卤味。

这些劳工被张知府从采石场救出来之后,并没有得到特别好的休息。

尤其是来了崇城县之后,他们虽然吃得好了很多,但每天都很忙。

因为这个原因,之前他们并没有长胖,最多就是气色好了点。

可这半个月他们中很多人都胖了。

对此,他们特别感激黎青执他们的身体能变好,全靠黎青执给他们治病开药方

这会儿,黎青执就在给一个劳工把脉。

这劳工在那三十几个劳工里算身体弱的,虽然被救了出来,但他一直觉得自己活不长。

前段时间其他人印书的时候,他更是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帮着做做饭。

可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你的身体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以后好好吃饭,好好养着就行。”黎青执放开这人的手。

“黎先生,谢谢你”这人感激地看着黎青执“要不是你给我开了药,我现在说不定已经死了”

黎青执“”

黎青执确实给这人开了药,但他开的药,其实是大部分人都能吃的常见补药。

那药他甚至熬了一大锅,给他们每个人都吃了

这人的身体能好,跟那药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因为他用异能杀死了这人体内的寄生虫,顺便帮他修补了一下内脏。

这些劳工,好几个身上都有寄生虫,不过现在都已经被他清理掉了。

他们除了寄生虫,身上还长虱子这几天黎青执不仅让他们洗了澡,还让他们剃光头发。

大齐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说法,那些读书人对自己的头发胡子什么的很爱惜。

但那是读书人

底层百姓其实没那么多讲究。

在没饭吃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切了子孙根去做太监头发又算得上什么

这年头,每次寺庙要招和尚,都有很多没地娶不上老婆的人抢着去。

而且普通百姓平常的生活条件不怎么样头发长了太热不方便什么的,他们本来就会剪掉一些。

如今长虱子把头发剃光这算啥啊

这些劳工剃了光头,穿上金叶绣坊给他们做的干净衣服,看着干净了很多,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完全不一样了。

身体已经好了的他们愈发嘴馋,这会儿也就全都看着那个煮着卤味的锅子在流口水。

这卤味也太香了,他们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香的东西

黎青执说了,这第一锅煮出来的卤味会给他们吃如今这日子真的光是想想,就觉得美得过分

这些劳工觉得卤味香,不远处,那些在新码头这边干活的百姓,闻着这味儿,也觉得有点受不了。

他们肚子里馋虫,都被这味儿给勾起来了,,


  (https://www.24kxs.net/book/1655/1655754/111109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