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夫君来自末世 > 148. 崇文书院 现在的话,他就专心读书吧。……

148. 崇文书院 现在的话,他就专心读书吧。……


安江书院。

安江书院坐落在省城的一座山上,书院很大,里面有很多房舍,学生也多,足有几百人。

书院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印书作坊,这里会印刷一些学生们都需要的常见的书籍,也会印刷安江文集。

安江书院出这安江文集,起初只是想收拢一些不错的文章,印出来之后给书院里的学生看。

但因为学院里的先生挑拣出来,放进安江文集的文章实在太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江文集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开始得到江安省读书人的认可。

甚至于,一些其他省份的人,也会前来购买安江文集。

这书一开始是不往外卖的,只印个百来本,给书院里的学生看一看,但现在每个月,安江文集都会印上五千本,除了给学院里的学生看以外,还会往外售卖,竟是让安江书院多了一份收入。

印书需要时间,一般来说,这个月的安江文集刚印刷好售出,下个月的安江文集,就要开始印刷了。

方山长他们,会提前一个月选好文章。

也因为这样,将自己的文章或者诗词送到安江书院,即便被选中,也大概率要下下个月才能被刊登,甚至可能被压到更后面。

张巡抚把黎青执的两篇文章给方山长的时候,正好新一期的安江文集刚被印出来,下一期的安江文集即将印刷。

今日,就是包括方山长在内,安江文集的定稿者对下个月要出售的安江文集进行最后的审校的日子。

方山长年纪不小了,近来很多工作,都交给了手下人去做,这安江文集的审稿工作,他现在就不怎么做了,只最后的时候看一看。

此刻,他就翻看起来。

这一看方山长指着其中一篇文章道“这文章是不是不够好”

被方山长指出的,是一篇策论。

在方山长看来,黎青执写的策论就算不得多好,而这篇策论,远不如黎青执。

“这文章是有所欠缺,但写这文章的,是一个尚未过了院试的童生,年纪不过弱冠。”书院的一个先生开口“现在我们手上,没有其他好文章,就选了这篇。”

安江文集每个月都要出一本,但不是每个月都有那么多好文章的。

有时候好文章的数量不够,就会选一些质量没那么好的文章补充进去。

这篇文章,就是他们选了打算补充进去的,至于为什么选这篇文章写这文章的人,是江安省永和府的府试案首杜永宁,他已经得了县试府试两个案首,一心想在院试中拔得头筹,好得个小三元。

想要在院试中得案首,除了自身才学以外,名声也不能太弱,要不然差不多的几份卷子摆在一起,考官大概率会给自己眼熟的人案首。

而在江安省,最好的扬名方式,无疑就是在安江文集上刊登自己的文章。

杜永宁家境富裕,他提前来了省城,不仅宴请省城的读书人,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还写了文章找人点评修改之后,送到安江书院。

杜永宁还年轻,他也知道,自己写的文章虽然已经找人修改过,但想上安江文集还是有点难。

至于找人代笔能上安江文集的好文章,谁愿意给他他也怕别人知道这件事。

而且,他学问如何大家都知道,炮制出一篇他写不出的文章送到安江书院完全没必要。

杜永宁干脆就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他给安江书院负责审阅稿件的先生送了礼。

安江书院的先生收了礼,正好最近没有什么好文章,就将他的文章放了进去。

杜永宁年纪小,连秀才都不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很不错了,放进去也不算错。

要是以往,方山长虽然对文章不是很满意,但也会让过,可他不久前刚看了黎青执的文章。

同样是匠气十足雕琢出来的文章,黎青执写的比这个杜永宁写的,要好上不少。

“这文章还是撤了吧。”方山长道。

那收了杜永宁礼物的先生面露迟疑“可这最近没有什么好文章,我们下个月的安江文集已经有些短了。”

“我刚得了两篇好文章。”方山长这次过来,本就带了黎青执的文章,这会儿也就拿了出来“选一篇放进去吧,另一篇就先放着,以后放进去。”

众人纷纷去看方山长拿出来的文章。

这文章的水平远在杜永宁之上,还是读书人能学的那种,有个先生夸奖道“这文章不错,让我的学生背一背,科考之时兴许能用上几句。”

又有个先生道“这文章写得四平八稳,字更是好是哪位官员写的”

倒是那个收了杜永宁钱的先生忍不住道“山长,这文章虽然不错,但杜永宁年纪小”

方山长道“这文章是禾兴府府试案首写的,他今年才二十四。”

杜永年想得小三元,因而迟了几年参加科举,今年二十有二,就比黎青执小了两岁。

这点岁数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到这时候,就连收了杜永宁钱的那个书院先生都没话说了,他们全都赞同用黎青执的文章,替换掉杜永宁的文章。

也就是说,下个月,黎青执的文章就能出现在众人面前了。

现在是六月,下个月是七月,院试则在八月底院试前,黎青执或许有两篇文章能上安江文集。

方山长知道张巡抚将黎青执的文章给他,是想要给黎青执扬名。

黎青执才学不错,他也愿意这么做。

商量好要印的内容,将稿子送去印书作坊,方山长等人就坐下来,开始聊天说话。

他们少不得聊起沉冤录。

“沉冤录这样的书,当真是前所未见,通篇都是市井之言。”

“你看过沉冤录了我只闻其名,还未见过。”

“我那边有一册,可以借你看看。”

“我也不曾看过此书,但已经跟书斋老板说定,让他有了书之后,马上给我送来。”

这些人正说着,方山长道“这书,我那边有一套。”

在场的人都羡慕地看向方山长。

方山长道“拿书是友人所赠,我已经看过,你们若是想看,尽管来借。”

众人纷纷道谢,又问方山长对这书的看法。

方山长道“此书,返璞归真。”

这书说是茕独散人看到可怜人之后,记下了可怜人口述的故事,但方山长看过之后,知道这个故事,必然经过了茕独散人的修改润色。

这书里,也必然融入了茕独散人的一些想法。

而他看过之后,对此人充满敬佩。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茕独散人,应当经历过诸多苦难,而他借由百姓之口,写出了老百姓的冤屈,也写出了老百姓的苦难。

听说当今圣上让朝中官员去看这书他觉得朝中官员,确实该看看。

不然久居庙堂之上的人,就不知道百姓的艰难了

他们学院里的学生,也该看看这书,不然他们中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有多么不容易。

方山长对这本书很推崇,而这个时候,临湖县那边,这书也已经传开。

没了娄家和严县令之后,临湖县的百姓的日子总算过得好了一些。

崇城县办灯会的时候,临湖县的一些富户还结伴到崇城县玩,就是在玩的时候,他们发现了这书,也就买了回去。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人,临湖县的人看过这书之后,更加激动。

临湖县一些识字的人,还抽空去茶馆等地,读这书给临湖县的百姓听。

“幸好那娄家没了。”

“当时我们家,差点就家破人亡了”

“多亏了张巡抚”

“这书写得太好了”

不过最初的激动过后,这些人也疑惑“这书到底是谁写的”

“这里面的故事我看着眼熟,张巡抚审案子的时候审到过,但又有些出入。”

“这茕独散人对我们临湖县知之甚详,他是临湖县的人”

“这人到底是谁”

黎青执写的这书,里面有些故事是有原型的。

其他地方的人不知道,临湖县的人却是知道的,他们找到书里写的人的原型,询问他茕独散人的事情。

这茕独散人,必然跟这人聊过,才能将这人的苦难悉数写出。

结果黎青执写的故事里的原型人物一脸懵他没见过什么茕独散人啊

他家的事情,他就跟村里人说过。

而且这书里写的,跟他的真实情况也有点出入

临湖县的读书人“”所以这书不是百姓口述的

但毫无疑问,这书也不是空穴来风的,那茕独散人,必然在临湖县住过

就不知道这人到底是谁

崇城县。

农历六月,换算成公历,那就是七八月份,放现代,这时候是暑假。

可惜这个时代是没有暑假的,黎大毛他们每天都要去上学。

不过他们已经比其他人好很多了,毕竟他们只上半天学,回家之后,黎青执还不拦着他们,愿意让他们尽情玩水。

只是这么玩多了之后黎大毛黎二毛又变黑了。

黑乎乎真可爱。

黎青执对这两个孩子特别喜欢,路过的瞧见,抓起他们小黑手就亲了一口。

夏天蚊子多,两个孩子身上少不得被蚊子咬,黎青执还用异能给他们治了治。

现在他的身体已经好了,异能也就宽裕起来,他平日里不仅会给黎大毛黎二毛做些小治疗,还会修复金小叶身体里的暗伤,或者帮金父金母调理下身体。

两个老人已经掉了的牙齿长不出来,脸上的皱纹什么的他也没帮忙消掉,但他们的内脏器官,现在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

只要他们多注意点,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

借着方锦娘怀孕,黎青执还给方锦娘把脉,并借此把放锦娘的眼睛稍稍治好了一点。

他每次都只治疗一点点,方锦娘也就没有意识到不对,只以为是现在针线活做少了,因而眼睛又变好了。

要知道她的眼睛,本来就是没有问题的。

方母和方子荐离开了崇城县,方绣娘虽然毁了自己的脸,但也在省城安顿下来,再加上肚子里有了孩子方锦娘现在,比以前要开朗许多。

“晚上要去夜市逛吗”黎青执问黎大毛黎二毛。

灯会已经改成夜市了,没有之前那么热闹,但每天晚上,还是有一些人去逛。

黎青执一家,只要不下雨就都会去。

“去”黎大毛黎二毛乐此不疲。

“那就去吧。”黎青执笑起来,又对两个孩子道“大毛二毛,爹明天就要去府城了,应该会去好几天,到时候就不能带你们去夜市了,你们想去的话,让娘带你们去。”

“好。”两个孩子应了。

黎青执要去府城的事情,早就跟他们说过,他们已经有了准备。

黎青执这天,又带着他们去了灯会,还给他们买了一些小东西。

而第二天他坐上金小树的船,让金小树送他去府城。

船上除了他和金小树,还有用木桶装着的几桶卤味。

这卤味是凌晨做好的,而他们天刚蒙蒙亮,就从崇城县出发去府城了。

这船中间有个可以遮阳的棚子,换作往常,黎青执肯定坐里面,但现在里面放满了卤味。

黎青执只能带了个斗笠坐在船头。

他最近事情挺多的,都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样在船头吹风也挺舒服。

可惜船在行驶,他不能钓鱼。

看了看周围的风景,黎青执又去看金小树,然后就发现金小树真的越来越糙了。

刚认识金小树的时候,他高高瘦瘦完全是少年模样,可现在他被晒得黝黑,吃得好再加上划船,胳膊还变得非常粗,肩背也厚实。

就金小树这样子,说他二十几岁也是可以的。

“姐夫,你越来越白了。”金小树看着黎青执,忍不住道。

他姐夫现在看着依然有点瘦,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不长肉,但他的样子真的好看了很多。

那皮肤白白净净的一点不比他媳妇儿差

黎青执道“我天生皮肤白。”他这是真话,他这身体,先天条件其实非常好。

他的母亲是个大美人,兄弟姐妹都长得不差。

当初原主一路逃难来到庙前村,皮肤都糙了,但依然是庙前村最帅气的男人。

至于现在他用异能把体内的杂质都排掉了,相貌自然越来越出众。

尤其是皮肤他的脸上都没有什么瑕疵,这在这个时代,绝对非常少见。

其实他也不想这样,他是不介意自己皮肤黑一点,脸上毛孔什么的大一点的,但他的异能一直在体内流转,他就算不刻意做点什么,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不自觉变好。

“姐夫你现在的样子,跟以前真的完全不一样了。”金小树又道。

“那是,毕竟我现在养尊处优,”黎青执看向金小树,“小树,你别嫌麻烦总是不戴斗笠,你这脸本来就黑,晒多了更黑,要是你不注意点,再过几年,说不定别人会以为你是锦娘的爹。”

金小树“”

仔细想想,还真的有可能

他们村那些跟方锦娘一个年纪的男人,跟方锦娘站一起,看着像是方锦娘的长辈

两人出门很早,在上午九点多的时候到了府城。

金小树直接就把船停在了他给方绣娘租的铺子后面。

今天是方绣娘的卤味铺开张的日子,方绣娘早就在等着了,看到他们,立刻道“你们吃过了吗”

“我们早上在码头那边买了吃的,吃过才来的。”金小树帮着把船上的卤味搬到铺子里,把里面的卤味倒进方绣娘准备的容器之后,他才回到船上“绣娘,我要送姐夫去书院,先走了。”

他说完,载着黎青执就去崇文书院。

路上看到有卖饭团的摊子,金小树道“姐夫,我要买个饭团吃,你要吗”

金小树和黎青执早上确实是吃了才来的。

但他们出门的时候才五点多,金小树这一路又一直在摇船他早就饿了。

方锦娘没来,在方绣娘那边吃饭不方便,之前方绣娘问的时候他也就什么都没说,现在却想吃点东西。

黎青执道“给我买一个吧。”

听黎青执这么说,金小树就买了两个饭团吃。

这饭团是用糯米饭做的,中间包了用豆腐干炒的咸菜,一口咬下去特别香,也很适合劳动人民吃。

黎青执有点想念上辈子末世前吃过的饭团,那时候里面还包了油炸花生、复炸过的油条、蛋皮,还可以放肉松。

可惜,现在油炸花生不便宜,人家不会往里放。

金小树三两口吃掉饭团,又拿出一个装满茶水的水壶喝茶,吃完有种活过来的感觉,继续往前划船“姐夫,这饭团挺好吃的,等下我再来买一个,回去的路上吃。”

他现在已经饱了,但回去的路上多半又会饿。

“行,等晚上,你再去你姐那里吃大餐。”黎青执道。

“我到时候一定多吃点姐夫,常瞻的手艺真的太好了,普普通通的东西,他一做就变得非常好吃。”

金小树把黎青执放在崇文书院附近,就离开了。

黎青执拎着一个箱子,背着一个箱子,进了崇文书院。

现在离院试只有两个月,他确实该好好读书了,暂时也没有其他事情需要他做。

他给苟县令提了意见,说了盖学堂的事情之后,苟县令已经去忙活这件事了,但这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好的,别的不说,建学堂首先要有地有房子

而且只黎青执和朱前两个人办学堂,到底有点少了。再加上现在正好是收夏粮的日子

黎青执觉得,应该要等他参加完院试,这事儿才能办成。

现在的话,他就专心读书吧。

周山长早就交代过,黎青执很快就见到了周山长,然后又去朱寻淼的房间,和朱寻淼一起住。

崇文书院的学生都是住在书院里的,两人一间屋,当然多出钱也可以一人一间。

朱寻淼多出钱,一人住了一间。

但他之前就邀请过黎青执,说是黎青执到崇文书院读书的话,可以跟他住一间。

崇文书院的住宿条件挺不错的,一间屋差不多有四十个平方,两侧是两张床和衣柜,中间则放了书桌。

朱寻淼已经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了,他手头又非常宽裕黎青执发现自己即便什么都不带,都能在这里住得舒舒服服。

“书院不让带小厮,但可以花钱请书院里的人帮忙整理屋子洗衣服”朱寻淼给黎青执介绍崇文书院“学堂里的饭食分三种,一种是最便宜的,每顿一菜一汤加上米饭,花不了多少钱,还有一种贵一点,两菜一汤其中还有个大荤,第二种就是自己花钱请厨房做我中午吃两菜一汤,晚上都是花钱请厨房做,黎兄你跟我一起吧”

“好。”黎青执笑着答应。

黎青执说是来读书,但并没有像朱寻淼一样去教室里上课。

他主要待在周山长的藏书室里看书,有问题的时候,再去询问周山长。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他。

周山长的藏书室里的书真的很多,有不少是黎青执没看过的,黎青执看了一圈,还在里面看到了全套的安江文集。

也不一定是全套的,反正从十年前的某一期开始,一期都不落,但再往前的就没有了。

黎青执打开一本,看起来。

这安江文集里的文章的质量当真不错,多看些对科考,对做文章很有利。

黎青执正看着,就见彭景良来了。

彭景良跟黎青执一样并不上课,主要跟着周山长读书,见黎青执在看安江文集,彭景良道“黎兄,新一期的安江文集已经到了,我们一起看吧看完我还要将之誊抄一遍”

周山长对彭景良很严格,让彭景良抄写安江文集,是想让彭景良多学点东西,也是想让彭景良练练字。

对此,彭景良时常会抱怨,但抱怨过后,又会把周山长交代的事情好好做完。

黎青执知道张巡抚帮自己去投稿了,不过他知道这一期里,肯定没有他。

张巡抚去投稿的时候,这一期肯定早就开始印刷了

这年头印书可没有现代那么快

不过下一期上面兴许会有他的文章。

崇文书院拿到新一期的安江文集的时候,省城的人早就已经将之看过了。

省城的一个酒楼里,一群读书人就在讨论安江文集里的文章。

这些读书人,大多是来省城参加院试的,少数是已经过了院试的秀才。

他们水平都一般,自然不会去批评安江文集里的文章,都是夸的。

“这诗写得当真不错”

“这文章里面的句子用得巧妙”

“周兄,等你看完,借我誊抄一遍”

聊着聊着,有人问杜永宁“杜兄,听说你往安江书院送了你写的文章也不知道能不能在上面看到你的大作。”

杜永宁笑起来“我是送了,但也就是尝试一番,不一定能上。”

话这么说,杜永宁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他给安江书院的先生送了礼,也得到了消息,说他的文章应该能上下个月的安江文集。

他自然高兴,也就将自己往安江书院送了文章的事情说了出去。

然而他刚将这事说出去,就又得到消息,说他的文章上不了下个月的安江文集了,八月份估计也上不去,不过给他安排一下,兴许能上以后的

八月底,院试就要开始了他那文章上不了七月的安江文集,也上不了八月的,以后再上的话,又有什么意义

他是想在院试前扬名,拿个小三元

杜永宁知道自己想要三元及第,也就是拿个,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小三元的话,应该可以。

可现在出了意外

杜永宁心情不太好,但在人前又不得不克制

黎青执在崇文书院住了五天,然后就跟周山长告假,准备回崇城县一趟。

他给自己规划了一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学习五天,休息两天,然后再学习五天,反正就跟现代一样,每周双休。

休息的时候,他就回崇城县,见见自己的媳妇儿和孩子,跟人聊天充充电。

黎青执给自己安排的周六的上午,他照旧在周山长那边读书,而中午的时候,金小树来接他了。

黎青执带着跟周山长借的书,坐上金小树的船。

明天一整天,他都会待在家里,后天上午再跟着金小树回府城。

“小树,府城的卤味生意怎么样”黎青执问。

“姐夫,生意好着呢”金小树道“绣娘她要的卤味越来越多了对了不能叫她绣娘了,现在大家都喊她阿秀。”

“我们去看看”黎青执提议,他打算从府城买点崇城县没有的东西,带回去给黎大毛他们,顺便可以看看方绣娘的生意怎么样。

府城有的东西,崇城县大部分都有,不过黎青执在这边的瓷器店看到一对陶瓷的小马驹镇纸,瞧着挺可爱的,就买了下来,顺便带回去给黎大毛黎二毛。

买过东西,他们就去了府城的卤味铺。

这卤味铺是方绣娘开的,不过铺子的名字还是叫绝味斋。

黎青执他们走近,就发现有人在排队买卤味“阿秀嫂,给我称半只卤鸡”

“阿秀嫂,我要卤豆干。”

“阿秀嫂,我要买点素鸡”

“阿秀嫂”黎青执疑惑地看向金小树。

金小树道“姐夫,她对外说自己是死了丈夫的寡妇,大家就叫她阿秀嫂。”

方绣娘在府城居住,肯定要个新身份,还要有个来历。

这是方绣娘自己编的,她说自己叫阿秀,几年前嫁给了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的丈夫,没想到后来丈夫生病死了,然后她婆婆就要卖了她她不想再嫁,就烫伤了自己的脸,后来她爹娘出面,把她从婆家要了回去,她无处可去,就来了府城这边做点小生意。

得知“阿秀”的经历之后,城里人都很同情她,也都觉得她有情有义。

朱前安排来的那个婶子已经回崇城县了,但方绣娘在府城找了个丈夫已死,儿子也成了家的婶子跟她一只住帮她干点杂活,城里的地痞流氓,倒也不敢欺负她。

毕竟阿秀嫂也不是好惹的,之前有个地痞去她面前口花花,说不嫌弃她长得丑,要让她跟自己回家结果阿秀嫂拿了刀子,就用刀背砍过去,还说下次再胡说,她用的就不是刀背了

阿秀嫂对她丈夫情深义重,为了不再嫁都愿意烫伤自己的脸,别人要是去逼她,肯定要出事自然也就没人敢去逼她了。

黎青执得知此事笑起来“那还挺好的。”方绣娘不是绵软的性子,那就很好。

她编的故事也不错虽然她没有多宣扬,但她说她娘家把她从夫家带了回去这说明她娘家是有人的,她还有门路开这么个卤味铺,别人自然不敢对她如何。

黎青执这天回到家,一看到黎大毛黎二毛就上去抱人“大毛二毛,想死爹了”

他其实更想抱金小叶,但金小叶只能在没人的时候抱,不能在人前抱。

这天晚上,黎青执就好好抱了抱金小叶。

金小叶都无奈了“你就不嫌热吗”

“不嫌小叶,你没发现吗我是凉的你相公我冬暖夏凉,你该多抱抱”

金小叶“”黎青执一开始抱上去确实是凉的,但很快就热了啊她都热死了

不过算了,抱就抱吧,五天不见,她还怪想念的。

黎青执和金小叶其乐融融,京城皇宫,皇帝却又一次从贵妃的宫里出来,去自己寝宫睡觉。

皇帝身体不好,这几年早就已经不临幸后宫了,其实以前次数也不多。

但他跟柳贵妃关系好,一直喜欢跟柳贵妃一起住。

以前他冻得不行的时候,就是柳贵妃抱着他,给他暖身体的,他现在也喜欢柳贵妃抱着他。

可如今,柳贵妃宫里多了个孩子。

这孩子晚上总是哭,皇帝现在又是稍稍有点声音就会被惊醒,然后再也睡不着的他只能跟柳贵妃分开住。

回到自己寝宫之后,皇帝想要睡觉,但一时半会儿却也睡不着,只能开始想白天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张志儒送上来的“晒盐法”。

若是可以晒盐,那盐价应该能降下不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皇帝想着杂七杂八的事情,久久不能入睡。

吕庆喜这个晚上却睡得很好,第二天,他更是精神抖擞地去上早朝。

朝中官员照常开始议事,等要忙的事情全都忙完,吕庆喜道“诸位,今日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

朝中官员都是一惊。

好消息,突然之间,能有什么好消息

该不会皇帝要封宫里那个奶娃娃为太子吧

皇帝已经没几年好活的事情,在朝中不是秘密,而朝中大臣都不觉得,一个奶娃娃能坐稳皇位。

吕庆喜道“江安省的张巡抚,献上来一个制盐的法子,能降低盐价”

这“晒盐法”吕庆喜并没有试验过,但他找来懂制盐的人询问,那人说这是可以的,甚至说有些地方,早就已经开始晒盐了,只是没有普及。

想也是,既然可以用火把水熬干,自然也可以晒干以前没普及,主要是大家习惯了煮盐,没有修建这法子里说的“盐田”的想法。

吕庆喜在朝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了一番“晒盐法”,大概意思就是这法子是他忧心盐价,担心百姓吃不起盐,才让张巡抚找人研究出来的,而接下来,他会找人推广。

黎青执把晒盐法给了张巡抚,但因为张巡抚现在拉足了晋王的仇恨,他不好跟张巡抚走太近,因此他让张巡抚不要告诉别人这是他写的,

本身在大齐,盐是被严管的东西,他一个平头百姓去研究怎么制盐这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好处,说不定还会给他带来麻烦

而且晒盐这事儿,其实早就有了,不算新法子,争来了也没多少功劳。

所以,晒盐法就成了张巡抚提出的。

这按理是张巡抚的功劳,但吕庆喜这么一说吕庆喜把功劳分走了一半。

朝中官员“”

皇帝“”

皇帝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楚,自然知道这“晒盐法”跟吕庆喜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吕庆喜就这个性格他下旨嘉奖张巡抚,又开始处理相关的事情,让人去建造盐田

至于吕庆喜他赏了一点银子,口头嘉奖了一番。

吕庆喜也不在意,高高兴兴地谢恩。

他其实也不是想要抢这点功劳,他就是想张巡抚难受

张巡抚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一个“晒盐法”,结果被他这个太监给抢了功劳张巡抚现在肯定很憋屈

哦,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要等他的朋友把这事儿写下来,把信给他送去,他才能知道这件事

吕庆喜下朝的时候,心情特别好,还去几个跟张巡抚交好的官员面前说了几句讨打的话。

当然,他敢这样是因为这几个官员肯定不敢打他。

从宫里出来,吕庆喜道“走,去青云楼吃饭。”

这青云楼的饭菜,一点不输于御厨做的

不,青云楼的饭菜甚至比御厨做得更好吃

御厨做的菜,有时端到他面前都已经凉了,一点都不好吃,而且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就腻了。

还是这青云楼的东西,吃着新鲜。

青云楼。

常端已经收到黎青执送来的信和东西了。

那让烧酒变得更加香醇的器具他已经找了人去制作,但还没有制作出来,可那番椒的味道,他已经尝过。

长短觉得这番椒的滋味着实美妙。

他按照黎青执写的,做了一些辣椒酱没滋没味的东西用这辣椒酱一沾,瞬间就好吃了

这番椒是好东西,也不知道黎青执是从哪里弄来的他之前都没见过

等下吕公公要来吃饭,他可以给吕公公做一碗麻辣鱼片。

吕公公一直喜欢花椒的味儿,再加一点这辣椒他应该也不会讨厌

同一时间,赵老三找到了黎青执“阿青,你让我种的那个番椒,已经长出好长一截了。”

黎青执得到辣椒之后,就让人把里面种子挖出来种。

他找的是庙前村的人,然后让赵老三帮忙看着。

新码头那边的活儿结束之后,赵老三就闲下来了,他又擅长种地正好可以帮他种辣椒。,,


  (https://www.24kxs.net/book/1655/1655754/111109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